相信看過KANO的人
都知道裡頭有個這麼一號人物
八田與一
日本石川縣人,台灣嘉南大圳以及烏山頭水庫的設計者,先來講講為什麼八田先生要建造水庫以及嘉南大圳。
此為KANO裡面的八田與一演員為大澤隆夫
嘉南平原本來無大型灌溉設施,早期為旱地,有鹽害、乾旱和洪水的問題,作物種類受限,產量低。為了發展雲嘉南地區的農業,並增加糧食供給量,八田與一在桃園大圳的設計工作告一段落後, 開始調查在嘉南平原興建大型水利設施的可能性。
大正6年(1917)他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 大正7年(1918)他在嘉南地區進行實地調查
然後向台灣總督府提出嘉南大圳建造計畫書但「官佃溪埤圳計畫」 在日本內閣會議討論時,一度因為興建費用太高。
大藏省(財政部)以調查不夠充分,太過理想化, 而駁回,但是在該年也就是1918年日本本地發生了米騷,所謂的米騷就是暴動,米騷動是日本現代歷史上影響範圍、組織規模和暴力程度空前的一次暴動。
大米價格的暴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對於以大米為主食的農村地區衝擊尤為嚴重。由於當時政府法定收購價與居高不下的時常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農民對於那些讓大米價格失控的米商和政府官員產生了極大的敵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米價達到了峰值。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造成大量消費品和房租價格飆升,結果令城市居民也出現不滿情緒。政府不但沒有解決已存問題,反而因為西伯利亞出兵需要軍糧,買盡了市場上的米,使米價繼續上漲。政府在干預經濟方面表現無能,造成對其不滿的抗議由農村擴散至城市。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阿信
大家都知道阿信很可憐,沒飯吃,劇情就是在演1918年的日本發生的米騷動事件。
日本內閣態度轉變,在台灣自籌部分財源下,嘉南大圳獲得同意興建。
1919年(大正8年)8月「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最終成立,由八田與一技師負責所有設計和工程相關事宜。
為了確認大壩施工法之可行性,八田研讀世界土木學者專家的論文,參考先進國家興建大壩的方法,1922年還特地前往美國作實地調查,最後使用半水式土石壩工法,他個人創新的土木技術興建大壩。這是亞洲唯一的溼式堤偃水庫,其規模也是世界僅有,美國土木工程學會特別以「八田水壩」為其命名,並在學會期刊上向全世界介紹。此外,也創亞洲之先,引進大型土木用的蒸氣動力機械進行工程,包括鏟土機,壓力噴水機,砂石運輸車。並花七年時間,完成一條長達3078公尺貫穿烏山嶺連接曾文溪的引水隧道。由於工程規模大,施工艱鉅,整個烏山頭大壩和隧道工程共134人殉職。為紀念殉職人員,他特別設立了紀念碑 ,不分日本人或當地人而全部以殉職時間排序列名。
經過了十年的努力,終於在昭和5年(1930)4月10日讓嘉南大圳、這當時全台灣第一、日本第一、亞洲第一的水利設施順利通水使用。烏山頭水庫堤堰長1273公尺,高56公尺,滿水面積十三平方公里,蓄水量一億五千萬噸,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也是世界第三大的水庫。灌溉水道總長度一萬公里,排水道六千公里,主護岸與堤防長度二二八公里,灌溉嘉南平原十五萬公頃的農田。有了灌溉,再加上徹底的土地改良,嘉南平原原來的洪水、乾旱、和鹽害等三大障礙全部掃除,整個工程完成後,嘉南平原的農業生產量遽增,六十萬農民受惠,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高達八萬三千噸,由於貢獻極大,後世尊稱八田與一為「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八田技師也從此奠定了他在日本土木工程界的地位。
由於曾文溪取水量有限,供水量不足,八田發展並推行「三年輪作給水法」,讓灌溉面積達到最大。他把嘉南大圳區域內的土地以五十公頃為一小區,每個小區域三年內輪流種水稻、甘蔗、雜穀。操作方法為,設置水門控制給水路,種水稻時充分給水;種甘蔗種只在種植期給水;種雜穀種則不給水,所以,可以讓最多的農民享受到灌溉水利的好處。並成立「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負責管理水門和配水作業,即「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前身。對於「三年輪作給水法」,後世也有多種的看法,包括是可以讓更多的土地和農民受惠但也是對地主、製糖廠、大企業及政府很有利的土地利用制度。
不知道大家在看KANO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情,以前人種稻子的時候稻田如果旁邊不是河水那麼水到底怎麼來的?
不要懷疑你的雙眼,就是兩桶兩桶挑,到水邊取水一個人兩桶挑到田裡倒下去直到水浸滿為止大家都知道,稻子初期是需要很多水份的需要多少就挑多少,因為在嘉南大圳還沒建造之前是沒有水路這種東西的。
嘉南大圳的灌溉系統包含取水、給水、排水防潮疏洪等,其中的給水工程就是現在我們在田邊長見的水圳灌溉渠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