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並沒有任何政黨立場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2月28日都會放假一天,但是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228事件,就是人民與新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激烈對抗,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也許年輕一輩的人不痛不養,老一輩的人是一輩子都不能抹去的傷痛,當時228事件可說是台灣人民不滿情緒的爆發。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佈向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蘇聯等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並移交包含日本本土在內的所有日本統治區域的管理權。總理日本接管事務的盟軍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1),指示日本將北緯十六度以北法屬印度支那、臺灣、澎湖等地區交由同盟國成員「中華民國」代表同盟國暫時接管。
雖然在日本的統治下(1895年至1945年),臺灣的近代化有出色的表現,但仍未脫離殖民地的角色,政治上的壓迫與經濟上的搾取造成臺灣人民不滿,此種不滿情緒後來轉化為對中國的熱烈期待。1945年10月17日,國民政府軍七十軍連同政府官員由美國軍艦載運護送至臺灣基隆登陸,並進入台北市,滿懷期望的三十萬民眾砌成人牆夾道歡呼熱烈迎接。1945年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來臺接受日本投降。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
 
這個時候的中國其實動盪不安,雖然說蔣中正對外是在簽訂條約,但是中國內地的動亂並未平息,也就是說國共戰爭這個時候還在進行,對於那些受不了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民來說蔣中正歸來的統治是他們的希望。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江河日下,當時通行的法幣一再貶值,民生物資飛漲,加以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貪污腐敗問題嚴重,使得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人民不信任代表資本家利益的中國國民黨,轉向支持宣揚工農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也因此國軍在一連串戰略錯誤、作戰失敗下逐漸陷入被動、士氣低落,相較之下中國共產黨勢力則越來越強大。
正是因為蔣中正的專制讓大陸內地的人民群起反抗,變成了所謂的二次革命,此時的蔣中正成了所謂的蔣皇帝如果要說中共錯了嗎? 那倒也未必,因為時代的潮流並沒有選擇蔣中正而是選擇了毛澤東的共產黨

毛澤東就是他們的革命領導人
在來說說台灣
戰後初期台灣銀行所發行的「台幣一百萬元」本票
臺灣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重創,戰後臺灣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則不到33%。此外學校、商店、工廠、醫院、鐵路、發電廠等建設也受到戰火嚴重破壞,加上日本政府停止臺灣人儲蓄金歸還申請,債券成廢紙,造成金融與物價秩序混亂。
國民政府在接管臺灣之後大量印製鈔票應付財政支出,並將臺灣人賴以維生的米、布、鹽、糖等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以資助國共內戰,並強行徵糧,造成臺灣的糧食短缺、物價飛漲、以及惡性通貨膨脹
以前曾經聽說過,一顆糖果要1萬塊,那個時候聽就覺得很扯,但是工作賺到的錢也許一個月有100萬這樣
(後來的幣制改革中,以1元新台幣兌換四萬元舊台幣),短短一年多臺北市零售米價漲了四百倍,台灣開始出現饑荒,路有餓莩,《人民導報》於1947年2月12日的第三版報載「高雄饑民僵斃路上令人慘不忍賭」,恆春一帶的貧民吃檳榔葉果腹,各地發生搶米潮,四處盜賊橫行。國民政府管轄台灣的第一年,刑事案件較前一年增加了二十八倍。由於物資的短缺與人禍,國民政府管轄台灣的第二年(1946年),台灣的生產指數竟然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年(1944年)的一半,台灣的生產陷入停頓,台灣人民的生活較日治時代更加困苦。

而且國民政府一方面接收原屬日本人的財產,將戰後日本人留下的兩百三十七家公私企業以及六百多個單位,通通納入由行政長官公署各處局設置的二十七家公司來經營,另一方面又延續日本殖民政策中的專賣制度,壟斷如煙、酒、糖、樟腦等的買賣,憑藉公權力排擠民營公司與民爭利。

行政長官公署並積極實施全面的統制經濟措施,管制各類物資,不僅扼殺民間工商企業界的商機,又壟斷臺灣與大陸貿易的經濟管道,造成大量民眾失業。雖然時值國共內戰的非常時期,政府聲稱嚴格的管制政策為避免奸商操縱圖利,但是政府官員本身卻經由台灣省貿易局,以官商勾結,或亦官亦商的行徑,私自從中獲取暴利,公開大賺其錢納入官員的私囊。許多公共建築與學校的設備,以及工廠的生產機具被軍人洗劫一空,拆卸後以低價賣往上海謀利,造成工廠無法生產而關門,以及工人失業。而原本期待結束殖民控制的臺灣人,不滿國民政府繼續延續日本的殖民治理方式壓榨臺灣人民的生機,並且變本加厲。

根據《走過關鍵年代》汪彝(ㄧˊ)定著,表示當年接管台灣之後,政府官員陳儀下定政策台灣人民必須講普通話,但是當時台灣才剛結束日治時代,台灣人除了自己的母語也就是閩南語、客家語以及高山語之外共通語言就是日語,這樣的規定導致全台灣人都變成不能溝通。

另外他也表示,國民政府有一點做得非常不好,因為台灣人民多數根本不會講普通話,地方政府官員應該首先要學習該地語言而不是強制規定他們不能說母語。
這種事情要慢慢來急不得的。

其實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看似有紀律的國民軍怎麼會幹出跟土匪一樣的事情
其實那個時候中國內地的人民都很討厭台灣人,因為當時的台灣人在日本人接管之後全部都變成了所謂的日本天皇的子民
說得是日本話,住得是日本屋子穿得是日本服寫得是日本字,那些來台灣的中國人一看到就厭惡,至於中國國民軍,在當時多數的人在當兵之前都是幹強匪這一行的,中國的軍隊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後勤補給的觀念,國民軍的子彈打完了就是打完了,沒子彈就去搶中共八路軍的,所以其實以前的人民多數都是贈恨軍隊的,那時候的軍隊說是保家衛國其實說穿了就是保護上位者,底下人民他是不管的

從1942年1月以降,日本政府實施志願兵役,雖然臺灣人有權利選擇不參戰,部分地區卻因日本殖民教育灌輸下出現少數人加入日軍侵華作戰的現象(所以說那些外省人討厭台灣人很正常)

許多外省人因此遷怒於台灣本地的親日人士,其中一些人在戰後被誣為漢奸,並有受到緝捕的情況發生

管轄台灣的國民政府官員也有嚴重的官僚作風與貪污問題,例如舞弊營私、中飽私囊、把持機關任用自己人、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而常為報章媒體所報導。駐守臺灣的國民政府軍隊更是軍紀敗壞,例如乘車不付錢、吃飯不付錢、低價強買、仗勢賒借,乃至偷竊、搶劫、詐欺、開槍傷人、姦污婦女、與民眾之間的大小衝突不斷。此等缺點與日治時期日本官員的紀律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

日本人投降撤出臺灣後,臺灣人原本認為應該有更多自治與參政的機會,但是國民政府在臺灣政治方面,重要職位幾乎皆由外省人控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九個重要處會的十八位正副處長中,只有一位副處長是臺灣本省人(即宋斐如,歿於二二八事件)。

十七位縣市長中,僅有四名臺灣本省人,且均為自重慶返台的「半山」,其並不受臺灣人歡迎。此外,「同工而不同酬」的待遇,以及台灣人不易謀得公家機構職務的差別待遇,更是引發台灣人不滿
相較之下,在日本統治後期,台灣議會有半數官派,半數民選。反倒在臺灣日治時期,台灣人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力。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底發生的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事件,以及其後3月至5月間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屠殺臺灣人民,及清鄉捕殺臺籍菁英事件。其中包括民眾與政府間的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當地人對新移民的攻擊,以及臺灣士紳遭軍警捕殺等等情事。
根據
《走過關鍵年代》裡的說法,當時的當地人只要看到你是新移民就毆打,不分男女,作者表示當時他看到外頭情景,上班的時候連外出吃飯都不敢出去,那一天他還睡在公司不敢回家,怕一去不回。
該事件的導火線是1947年2月27日發生在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血案而引爆衝突,觸發2月28日發生台北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罷市。同日,市民聚集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抗議,竟遭公署衛兵開槍射擊,從此該事件由請願轉變為對抗公署的政治性運動,並爆發自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以來因貪腐失政所累積的民怨、以及台灣人和外省人之間的省籍衝突。抗爭與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臺灣,使原本單純的治安事件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間的武裝衝突與軍隊鎮壓。此事件造成許多傷亡,數字眾說紛紜,而各方統計的死亡人數由數百人、數千人、一萬餘人、至數萬人不等。
 
所謂的清鄉就是指政府派遣軍隊去清查任何可藏匿之處所,並針對可疑人士實行拘捕,必要時可立即處決。清鄉通常是國家或佔領地之內有出現危及政府的主權,又或者因治安不良而使國家動蕩不安,對於匪徒、亂黨、煽動份子等人士加以掃盪。簡言之,清鄉目的就是「肅清整治」。

這種事情其實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也做過,當時台灣有許多抗日運動就是這樣來的
蔣中正清鄉之下的犧牲者,據說在清鄉的過程中也誤殺了剛剛種田完要回家的農夫,連他的牛也一起被殺了
 
二二八事件發生原因極為錯綜複雜,首先由於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於台灣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期望落空,當時統治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
 
但是這也可以看出台灣與以往中國的文化差異,可能有人會覺得說一樣土地過來的人哪有什麼差異?

但是台灣可是經過了日本50年的統治,文化上一定會有不一樣。
也許在法制社會不會出現軍人在外頭亂來的情況因為嚴重會被死刑,但是當時來台灣的軍隊就不是這樣了,曾經聽一個老一輩的人說有個國軍在電影院跟人起衝突,結果他叫來自己單位的兄弟開槍掃射

不過這些都是過往的事情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對於歷史只能嚴肅且客觀的看待,以及記取教訓別再發生同樣的悲劇
arrow
arrow

    小哈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